應用智能天秤提升效率與工地安全

房屋委員會首次在公營房屋地盤引入人工智能天秤系統,操作員不用登上天秤在高空工作,只需在地面的智能駕駛艙遙距操控,便可完成吊運,系統更可穩定吊鉤和偵測安全風險,提升工地安全和吊運效率。

 

人工智能天秤系統現正用於白田邨公營房屋重建項目地盤。系統操作員鍾達文表示,以往登上俗稱天秤的塔式起重機,每次最少耗費半小時,應用系統後,操作員上班、下班、吃飯都不用上上落落,較以往方便得多,而且更安全。

 

這套系統由房委會和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下的香港智能建造研發中心合作研發,配備多角度鏡頭、衞星定位和雷射激光技術,操作員只需在平板電腦選定目標地點,系統便會自動規劃吊運路徑,並避開障礙物,系統一旦故障也可即時切換手動操作模式。

 

系統更具備安全監測功能,若偵測到有人進入吊鉤下方地面的三米範圍,系統會即時以紅圈標示,操作員可隨即以腳踏式對講機與工地人員溝通,有助降低工地的安全風險,也可提升工地人員的安全意識。

 

傳統天秤吊運時,吊索不時出現搖擺情況,人工智能天秤系統也能透過算法,根據吊運物件的重量、搖擺幅度等進行分析,只需十餘秒便可逐漸穩定吊鉤,技術相當於具有30年經驗的資深天秤操作員。

 

房屋署創新科技總監姚勳雄指出,傳統天秤的操作只依靠操作員目視判斷,​一旦距離較遠或視線受阻,便有可能出現風險,人工智能天秤系統可免除有關風險,也不受近日的多雨天氣影響。

 

「過往數月不時下雨,系統的鏡頭沒有受天氣影響,畫面更可放大,令操作更精準。」​

 

效率方面,人工智能天秤系統每日可吊運約130次,較傳統天秤每日近100次提升約三成,有效減省吊運時間,令施工加快。​合資格的天秤操作員須接受40小時專門培訓,方可操作人工智能天秤系統。

 

現時,全港約有600台天秤在工地運作,其中約六分一,即逾100台用於房委會工程。姚勳雄表示,房委會計劃年底將系統應用於東涌一個公營房屋項目,收集更多數據,長遠期望縮短公營房屋的整體施工期。​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We and our partners use technologies, such as first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personalise advertising and content based on your browsing habits, and to measure and analyse use so that we can improve our website and services. Learn more about this in our Cookie Policy and about the related use of your personal data in our Privacy Policy. You can allow all or manage them individu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