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學與教應用高峰會舉行
首屆數字教育周旗艦活動人工智能在語文及不同科目的學與教應用國際高峰會今日舉行,為教師、研究人員和教育界人士提供平台互相學習,並分享在教育領域中運用人工智能的見解。 高峰會由教育局、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理工大學英文及傳意學系、香港教育城合辦。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開幕典禮上致辭時說,教育局會透過四大重點領域落實數字教育,分別為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和技能、加強數字教育相關的教師專業培訓、優化數字教育基建、擴大跨境和國際合作。 她同時呼籲持份者,包括政府、教育機構、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各界合作優化資源,集思廣益,將數字教育的影響最大化。她又強調人際聯繫在學習中不可替代的角色,鼓勵與會者明智地運用人工智能賦能個人、建設社區,並建設一個更具智慧、更加聯通的學習世界。 高峰會今日起一連四日在理大舉行,首兩日內容包括主題演講、專題討論、論文發表和教學示範,其後兩日的會後工作坊系列將舉辦多場多元主題的工作坊和技術匯展,並由多間教育科技供應商示範最新的人工智能硬體和軟體解決方案。
Jul
首屆數字教育周啟動
首屆數字教育周2025啟動禮今日於政府總部舉行,由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主禮,正式展開為期一周的年度教育盛事。教育局同場宣布由優質教育基金撥備五億元推行的電子學習配套計劃,首批交付成果共三個項目今日發布。 啟動禮其他主禮嘉賓包括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一級巡視員劉懋洲、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等。 為配合國家發展數字教育,培育創科人才,行政長官在去年施政報告宣布成立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而委員會已訂定推展數字教育的四個重點和方向。 蔡若蓮在數字教育周2025啟動禮致辭時表示,首屆數字教育周節目,包括每年的學界盛事「學與教博覽2025」,以及「人工智能在語文及不同科目的學與教應用國際高峰會及會後工作坊系列」,讓教師緊貼創新科技和數字教育的發展趨勢,促進專業交流,進一步提升教學效能。 「學與教博覽2025」將匯聚全球教育科技資源,設近600個展位,並舉辦逾270場主題演講、研討會及公開示範課,全方位展示最新教學方案與科技趨勢。 「AIinLT國際高峰會」則雲集海內外教育專家,透過100場論文發表、教學示範和11場深度工作坊,探討人工智能於各學科的實踐應用,助力師生提升人工智能素養。 電子學習配套計劃首批交付成果共三個項目今日同場發布,有關方案會於「學與教博覽2025」中展出供師生親身體驗。該計劃為全港中、小學、幼稚園和特殊教育學生提供22項創新電子學習方案,其中18項更融合人工智能技術。
Jul
亞洲深度融合發展 香港大有可為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在天津和北京分別出席夏季達沃斯論壇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理事會年會。他指出,與會者非常關注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普遍認為中國是環球經濟尤其亞洲區內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 他認為,亞洲區內更深度的融合發展,是當前全球最重要、不可逆轉的經濟發展趨勢之一,香港在這個新時代將大有可為。在亞洲持續快速增長的時代,香港功能全面的金融服務可以擔當更重要、更多元的角色。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6月15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上周,我先後出訪天津和北京,分別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新領軍者年會(又稱夏季達沃斯論壇),以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第十屆理事會年會。這兩個會議焦點並不一樣,卻不約而同對幾個重大宏觀趨勢非常關注,包括(一)在全球化遭遇逆風、在多邊主義面臨巨大挑戰的當前,到底如何維持環球經濟的增長動力?(二)發展中國家如何應對如關稅戰、氣候變化等挑戰?(三)如何把握科技革命尤其人工智能和數字化,以及產業變革的機遇?(四)怎樣建構更平等有序和普惠包容的全球治理體系?與會者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非常關注,普遍認為是環球經濟,尤其亞洲區內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對中國的科技創新和企業家精神也感到受啟發。 李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致辭時指出,在國際經貿格局演變過程中,既有破壞性因素的衝擊,也有很多積極力量在尋求共識、努力對抗不穩定不確定風險。經濟全球化不會被逆轉,更多的是在尋找新的突破口,並將在曲折中前進。 事實上,縱使面對地緣政治的衝擊,整個亞洲地區的經濟仍展現出較強的韌性。亞洲地區貢獻了全球經濟增長約60%,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今明兩年整個發展中亞洲的經濟增長率介乎4.5%至4.6%,遠高於先進經濟體平均的1.4%至1.5%。隨着國際間貿易和非貿易壁壘的增多,未來亞洲區內的經貿合作必將提升和深化。例如上月,「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完成了談判,聚焦促進數字化發展及綠色經濟等多個重要領域。 香港是自由港,也是聯繫內地和世界的重要窗口,最近的外貿表現某程度上也反映上述趨勢。上月,本港對外商品出口貨值整體按年上升15.5%,是本港連續15個月錄得正增長。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首五個月累計增幅最大的是出口至越南,約59%;而出口至日本和內地,亦分別增加20%和18%。 可以説,在亞洲持續快速增長的時代,香港將會找到新機遇、新動能、新出路。以金融為例,我們功能全面的金融服務必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擔當更重要、更多元的角色。 [...]
Jun
香港政府新聞網 – 周密部署 開啟新型工業發展之路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網誌表示,政府從五大範疇,即加速科技與工業融合、支援重點企業在港發展、扶持初創企業做大做強、協助傳統製造業利用科技升級轉型,以及打造新田科技城新產業基地,開啟香港新型工業發展之路。 他堅信,香港只要同心協力,憑藉「一國兩制」優勢,在緊密對接國家發展戰略下,定能走出一條具香港特色的產業發展之路,為國家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以下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6月28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科技創新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驅動力,亦是香港實現經濟轉型的關鍵所在。當前全球正經歷科技與產業變革的浪潮,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已成為國家和香港當前及未來的重要任務。我們只有明確自身定位與角色,充分發揮「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加快推動新型工業化,才能為香港帶來高質量發展和經濟增長。 特區政府於2022年發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首次提出了清晰的創科產業政策,明確將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機械人、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三大策略性產業作為重點發展方向。過去一段時間,政府多管齊下,周密部署,從以下五大範疇,開啟了香港新型工業發展之路。 (一)加速科技與工業的融合 新型工業化聚焦高增值產業,強調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此,特區政府先後推出兩個百億元計劃,即新型工業加速計劃和創科產業引導基金,推動創科產業發展。 新型工業加速計劃於2024年9月推出,以1(政府):2(企業)支援企業在港設立智能生產設施,每間企業最多可獲得二億港元資助。2025年2月首間企業正美藥品獲評審委員會支持於大埔創新園設置全新廠房,建立生產無菌眼藥水、口服固體劑型及口服液藥物的智能生產設施,目前已展開廠房改造工程。截止今年6月底,評審委員會合共支持了三個項目,分別聚焦生命健康科技與先進製造兩大範疇,總投資額約17億元。我相信只要沿此方向堅持不懈地做下去,隨着越來越多項目批出並且帶動上中下游產業鏈發展,香港的新型工業發展集群一定會逐漸建立起來。 [...]
Jun
前廳交流會討論四議題
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今日連同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署理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陳百里出席立法會前廳交流會,討論四項議題,涵蓋香港發展的關鍵領域。 張國鈞表示,行政長官李家超9月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公眾諮詢已展開。正如行政長官所指,香港經濟正處於轉型期,特區政府會繼續求進求變,全力拼經濟、謀發展,而要做到這點,行政、立法機關需互相合作。 今日前廳交流會討論的議題有四,一是香港在十四五規劃下,國際解決爭議中心的建設;二是香港作為區內知識產權貿易及服務中心的角色;三是推動河套香港園區的發展;四是推動人工智能應用。 張國鈞指,議員對建設國際解決爭議中心的議題反應非常踴躍,並就國際調解院的最新發展和將來的運作提出建議。會上也討論了香港在商事和國際仲裁的競爭力,以及如何更有效推廣調解工作。
Jun
產學研1+計劃第二批資助項目公布
創新科技署今日公布第二批25個獲產學研1+計劃督導委員會建議資助的項目,總資助金額超過十億元。 項目涵蓋健康及醫藥科學、新材料與新能源、人工智能與機械人、電機及電子工程、先進製造、中醫藥,以及計算機科學/資訊科技,充分展現本港科研實力和多元發展的創科生態圈。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歡迎第二批獲產學研1+計劃支持的項目。他表示,成功批出第二批項目標誌着政府繼續全力推動本地科研成果商品化的決心;計劃促進政、產、學、研高效協作,為本港創科發展注入新動力,有助加快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創新科技署將繼續與大學和業界緊密合作,以期順利推展產學研1+計劃支持的項目,並期望計劃孕育更多具潛力的創科項目和初創企業,進一步推動香港的高質量發展。
Jun
孫玉菡德國招攬創科人才來港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昨日在德國慕尼黑展開最後一日訪問,完成為期六日的歐洲訪問行程。 孫玉菡當日下午出席香港人才服務辦公室在當地與青年創業組織合辦的創科創業提案大賽,擔任頒獎典禮主禮嘉賓。 孫玉菡致辭時,讚賞參賽者巧妙結合香港的優勢,設計面向亞洲市場的商業方案。他強調科技和人才是驅動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正在積極招攬國際高端人才,配合香港「八大中心」戰略定位的發展,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人才辦去年11月訪問德國,與慕尼黑工業大學的學生組織和當地青年創業組織建立合作夥伴網絡。其後,人才辦與該創業組織針對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下合資格大學學生和年輕創業者聯合舉辦提案大賽,在德國邀請有創業抱負、有意前往亞洲發展的人才參與。 提案大賽收到近580份建議書,涵蓋人工智能、深科技、氣候和可持續發展、健康和生物科技等領域。兩輪篩選後,共有25名參賽者進入決賽,最終選出12名得獎者,將獲安排於今年9月前往香港和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考察,探索區內的創科生態、行業支援和創業機遇。 人才辦代表團此行同時到訪瑞士和法國。在瑞士,代表團與日內瓦大學、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和EHL酒店管理商學院三家世界百強大學院校代表交流,並邀請香港酒店業代表分享香港的旅遊業發展和機會。 在法國,人才辦與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合辦活動,積極招攬當地的金融和商貿人才前來香港發展。 逗留德國期間,孫玉菡與國際青年商會德國總會和一班在德國的留學生共晉午餐,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並介紹香港的最新發展,邀請他們考慮來港發展。
Jun
內地考察助學生感受國家關愛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在該局網上專欄撰文指,她上周到訪九龍真光中學,出席高中公民科學生參加江西「飲水思源」內地考察後的學習延伸活動,並參觀學習成果展示。 她指出,教育局已設立「東江水供港60周年」專屬網頁,讓市民見證學生參與內地考察後的學習收穫,並共同感受他們的愛國情懷。該局將繼續推動多元學習活動,通過跨境考察交流活動,引領香港青少年在實踐中認識和熱愛祖國。 以下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6月11日在該局網上專欄「局中人語」發表的文章: 「莫忘東江水,飲水思故源」,東江水是香港市民的生命之源。過去香港一直面臨雨水收集不足、淡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上世紀60年代,更遇上百年一遇的大旱災,嚴重打擊民生及經濟。在這危急關頭,國家於1965年毅然啟動東深供水工程,引東江水經深圳輸港,為香港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注入強大而穩定的動力。60年來,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國家始終堅持穩定供水,體現了對香港的關愛。 拓展學習視野:從考察活動感受國家關愛 為加深學生對東江水供港歷史的認識,教育局在高中公民科內地考察團中特別新增江西「飲水思源」內地考察行程。去年10月底,我與九龍真光中學的師生一起參與江西首發團,走訪東江源頭三百山,參加東江水供港60周年紀念活動。通過實地考察與體驗式學習,同學了解到國家通過保護源區生態、嚴格水質監控確保供水安全,體會護林員無私奉獻精神,深刻感受內地與香港血濃於水的情誼,以及兩地血脈相連的關係。 上周,我到訪九龍真光中學,出席同學考察後的學習延伸活動及參觀學習成果展示。在與「團友」聚舊的對談中,我很高興看到同學在短短半年內,在同行老師的啟發下,把考察團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例如:通過拍攝紀錄片、製作水源模型、裝飾紀念品、人工智能協力寫作等方式,記錄考察過程中的點滴感悟,理解國家為了保障水質符合最高國家標準,盡心盡力維護水質純淨。 更難得的是,看到同學積極運用人工智能(AI)分享學習成果,以AI輔助進行小說創作。通過生成影像和文字,生動呈現了首位護林員龔隆壽孤身守護山林的奮鬥精神。作品展現了同學融匯貫通的能力,顯示香港教育培養學生數字技能方面的成果,相信假以時日,必定能夠培育更多兼備資訊素養和人文關懷的人才。 [...]
Jun
孫東荷蘭考察初創孵化器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荷蘭考察初創孵化器和社區工作空間,並與當地外交部官員會面。 孫東考察初創孵化器和社區工作空間Amsterdam Venture Studios Startup Village。該社群提供由多個貨櫃屋組成的辦公場地,現聚集35間專注於人工智能和量子科技的初創,旨在促進科學、商業和初創生態之間的相互合作和知識交流。 孫東參觀在社群內的荷蘭初創公司Omni Wind Tech BV,該公司專注於小型風力渦輪機發電專利技術的創新開發,以促進風能在商業和社區場景的高效應用。他聽取該公司的發展戰略與核心技術,了解其通過綠色創新推動清潔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模式。 其後,孫東到訪半導體產業先進計量解決方案供應商Nearfield Instruments,了解其最新技術和全球業務。該公司聚焦高精度測量技術,為高端納米電子產業製造提供支援。 [...]
Jun
內地與海外暑期實習計劃啟動
民青局企業內地與海外暑期實習計劃2025今日舉行啟動禮,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連同參與計劃的企業代表主持儀式。 陳國基致辭時說,計劃自2018年推出以來深受廣大青年歡迎,至今超過1,000名香港青年受惠。今年的計劃提供逾400個實習崗位,遍布於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以及多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也涵蓋新加坡、泰國、菲律賓、蒙古、澳洲等海外國家。 此外,參與計劃的企業數目增至28間,除了涵蓋金融、物流、地產、零售等傳統行業,也有深受青年人歡迎的互聯網科技、應用程式開發、影視娛樂等新興行業。實習崗位也新增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以及再生能源、人工智能等。 獲聘的實習生本月起陸續出發,展開不少於四星期的實習。陳國基表示,計劃致力帶領香港青年「走出去」,透過暑期實習累積職場經驗,認識國家和放眼世界、建立人脈網絡,協助他們規劃未來發展。
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