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ESG動態 | ESG Insights
ESG is the abbreviation of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and its connotation is wide-ranging. It include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pollution in the environmental category,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labor standards and safe working environment in the social category, product responsibility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s well as corporate governance,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ESG affairs governance in the governance category.
謝展寰展開訪京行程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日展開北京訪問行程,參觀農業設施並與當地官員會面。 謝展寰上午到訪中國農業科學院,參觀國家作物種質庫、蔬菜花卉研究所溫室和院部科研溫室,了解國家最新的農業發展和科技。 下午,謝展寰與國家海關總署副署長趙增連會面,就保障供港食物供應、便利香港製造食品輸入內地的通關安排、加強食品貿易等議題交流。 謝展寰感謝國家海關總署在保供方面的支持,以及在推行便利通關安排上提供協助。他指出,去年5月起推行的便利通關安排運作暢順,大大縮短香港製造食品的清關時間,深受香港食品製造業界歡迎。環境及生態局與國家海關總署均表示,希望日後可在更多食品類別善用便利通關安排。 隨後,謝展寰會晤國家生態環境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以及「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的代表,討論生態環境領域合作和應對氣候變化等議題。 謝展寰指,在國家生態環境部的鼎力支持下,特區政府去年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第29屆會議的中國角邊會活動中取得圓滿成功。特區期望今年能繼續透過聯合國氣候大會提供的平台,向國際社會說好國家和特區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故事。 謝展寰明日繼續訪京行程。
Mar
謝展寰赴京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日下午啟程前赴北京,拜訪國家海關總署、國家農業農村部等,以加強交流和合作。謝展寰周五下午返港。 謝展寰拜訪國家海關總署期間,雙方會討論保障供港食物供應、便利香港製造食品輸入內地的通關安排,以及加強食品貿易合作等議題。 至於拜訪國家農業農村部,謝展寰會就漁農業可持續發展、增殖放流、多層式禽畜養殖場、遠洋捕魚等與有關官員會面。 此外,謝展寰會與國家生態環境部及「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討論有關應對氣候變化的議題,並與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以及碳中和產業發展創新專委會的代表討論綠色發展、海洋治理、碳市場等議題。 謝展寰離港期間,環境及生態局副局長黃淑嫻署任局長。
Mar
歡迎立會通過空氣污染管制法案
政府歡迎立法會今日三讀通過《2024年空氣污染管制(修訂)條例草案》。該法案引入法定封閉通知機制,以更有效打擊可引致嚴重空氣污染的無牌指明工序作業,並更新空氣質素指標,下月11日生效。 修訂同時完善指明工序下「水泥工程」的涵蓋範圍和「處所」的定義,避免錯誤解讀或規避監管的情況,讓業界有更清晰和公平的營商環境。 這次修訂也收緊五個現行空氣質素指標,以及加入三個世界衞生組織在《世衞組織全球空氣質量指南》中新增的指標。更新後的15項空氣質素指標中,七項訂於指南中的最嚴格水平,與其他先進經濟體的相關標準看齊。 政府表示,透過落實多項本地空氣污染管制措施,以及和廣東省政府緊密合作,本港空氣質素持續提升。過去兩年,本港的空氣質素是回歸以來最佳水平,主要空氣污染物濃度已下降約四成至八成。
Mar
料今年五至八個熱帶氣旋襲港
天文台預計,今年本港有機會在6月或之前踏入風季,10月或之後風季結束,全年有五至八個熱帶氣旋進入香港500公里範圍內,數目屬正常至偏多。 天文台台長陳栢緯今日主持新聞簡報會,闡述對今年本港天氣展望和天文台的最新服務。他指,經綜合考慮厄爾尼諾及拉尼娜的發展情況、氣候模式的預報和其他客觀指標等多項因素,天文台作出上述預測。 他表示,隨着氣候持續暖化,天文台預計本港今年全年平均氣溫會較正常高。而本港全年雨量預測介乎2,100至2,700毫米,接近正常。儘管如此,陳栢緯說,本港仍有機會受暴雨和局部地區大雨的影響,市民應為風雨季作好準備。 陳栢緯表示,世界氣象組織報告指出,2024年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暖的一年,過去十年,即2015年至2024年,也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暖的十年。 至於香港,由於全年共有11個月較正常溫暖,其中4月和10月更出現破紀錄的月平均氣溫,因此2024年是香港有紀錄以來最暖的一年,全年平均氣溫達到24.8度,較1991年至2020年的正常值高1.3度。全年平均最低氣溫22.8度、平均最高氣溫27.3度,分別是自1884年有紀錄以來最高和第二高。 展望2025年,預料赤道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水溫會在未來數月逐漸上升,至今年夏季會處於正常範圍。 天文台今年繼續加強各項服務,隨着雨季來臨,會加強天文台網頁和「我的天文台」流動應用程式上的雷達及衞星圖像服務,讓市民更好掌握大氣低層的降雨情況。 為加強天氣信息發放,天文台未來一、兩個月將於「我的天文台」流動應用程式和網站新增以圖像形式顯示本港各區雨量資訊,下半年則於部分「天氣隨筆」文章內,試行預報員透過短片親自講解未來的天氣變化。 [...]
Mar
修例加強建築物能源效益
《2025年建築物能源效益(修訂)條例草案》周五刊憲。環境及生態局表示,修例的目標是達到節省建築物電費、減少碳排放和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三贏局面。 環境及生態局表示,法案旨在加強本港建築物的能源效益管理制度,通過提升建築物能源效益,減少用電和發電需求,並減輕因使用更多潔淨燃料發電而對市民所造成的財政負擔,助力香港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 修訂分為五部分,分別為把全港數據中心全面納入建築物能源效益標準的規管範圍;要求更多類型的建築物定期進行能源審核;縮短能源審核周期;公開能源審核報告中若干技術資料;擴大符合註冊為註冊能源效益評核人的資格。 環境及生態局表示,法案如獲立法會通過並全面實施,估計到2035年每年可額外節省五億度電,相當於15萬個三人家庭的每年用電量。 法案下周三提交立法會進行首讀和二讀辯論。
Mar
鄉郊保育資助計劃批六項目
新一輪鄉郊保育資助計劃批出六個項目,總金額約5,100萬元,獲資助項目涉及自然保育管理協議和文化復興。 新項目資助本地非牟利機構於荔枝窩、梅子林、蛤塘、谷埔、吉澳、后海灣濕地等偏遠鄉郊地區推行多樣化生態及文化保育,包括以生態友善的方法進行耕作和魚塘生境管理;復育傳統客家文化,展現香港鄉郊獨特珍貴文化資產,豐富生態遊體驗,並提升大眾對保育自然環境及人文和歷史資產的意識。 資助計劃至今推出十輪申請,共批出56個項目,涉及資助3億2,500萬元。
Mar
環保署沒限制啟德體藝館活動時間
環境保護署表示,該署和環境影響評估均沒有限制啟德體藝館活動的時間,也沒有就超過午夜12時的活動施加任何限制。 就傳媒查詢有關在啟德體藝館舉行活動期間的音量管制,環保署回應指,啟德體藝館舉行的活動,包括體育活動或音樂表演均在有中央空調的室內進行,因此環境影響評估報告的評估是噪音不會超標。 該署也曾在舉行演練音樂會期間在場館附近量度噪音,結果顯示場館設置的減音設施良好並達到環評報告預期的效能,噪音水平符合法例標準。
Mar
楊何蓓茵訪環保署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楊何蓓茵今日到訪環境保護署,了解部門有關監察環境質素的工作,以及在工作層面創新科技的應用情況,並與部門不同職系的員工代表會面交流。 楊何蓓茵首先與環保署署長徐浩光和部門其他首長級人員會面,聽取他們講解部門的最新發展。部門人員又向楊何蓓茵即席示範操作人工智能環境空氣滋擾偵查機械狗,識別污染源頭並鎖定位置,並示範探地雷達的運作。 近年來,環保署引入或自行研發創新科技裝置以應對工作需要,而人工智能環境空氣滋擾偵查機械狗是其中之一。 有別於依賴調查人員的嗅覺和經驗的傳統調查方式,機械狗透過持續的人工智能(AI)機器學習,以提升準確性和效能,結連物聯網搜索香港空氣污染物排放清單大數據,能有效識別污染源頭並鎖定位置,現於地區試用。 另外,探地雷達讓該署可在不需開挖路面的情況下,追蹤地下污水渠道的路線和滲透。 在智慧指揮及控制中心,楊何蓓茵聽取人員講解以無人潛水艇代替潛水員,以遙距操控結合實時影像,於城門河進行監察和採樣。部門人員也介紹網狀網絡採樣機械人隊的使用,在偏遠或危險地方更有效率進行水質採樣和調查工作。 楊何蓓茵表示,該署的AI機械狗或AI無人潛水艇,好像是AI公務員一樣,提升工作效能之餘,也讓過往一些難於跟進的污染問題可以有更好的跟進方案,更快獲得解決,提升市民的幸福感,是善用科技的例子。 她說,2025至26年度財政預算案強化財政整合計劃,各部門均要審視資源分配和工作優次,精簡程序,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為市民提供服務。她鼓勵部門加大力度應用科技於工作上,提升效率效能,優化公務員人力資源的運用。 [...]
Mar
上月氣溫接近正常
天文台表示,上月本港平均氣溫17.3度,與正常值17.1度相若。 全月總雨量26.1毫米,較正常值38.9毫米少約33%。今年首兩個月累積雨量30.3毫米,是同期正常值72.1毫米的約42%。 上月28日錄得全月最高氣溫25.4度;上月8日錄得全月最低氣溫11.5度。 月內沒有熱帶氣旋在南海及北太平洋西部出現。
Mar
探討更好方式建設區域供冷系統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在網誌表示,由政府直接建設和營運區域供冷系統需要動用大量公帑,並排除了私人企業參與的好處,是時候打破以往做法,探討更好的方式建設和營運未來新發展區的有關系統。 以下是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3月2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財政司司長在剛發表的財政預算案中表示「政府正檢視在洪水橋/厦村和新田科技城等新發展區提供區域供冷系統的規模和推進模式,務求更具成本效益地配合當區發展,初步估計可節省不少於400億元的工程開支。」有朋友問我區域供冷系統是甚麼,以及為何可以為政府節省不少於400億元的工程開支? 區域供冷系統(District Cooling System, DCS)是一種集中式的冷卻系統,通過中央冷卻站製冷,並將冷卻水或冷氣輸送到整個地區的多個建築物,為其提供冷卻服務,簡單來說是地區性的中央供冷系統。 相對單位或樓宇各自裝置製冷系統,區域供冷系統的規模經濟效應可以提高製冷效率和成本效益,因此內地和國際間很多城市,例如深圳前海、廣州、重慶、新加坡、巴黎和多倫多等,都採納了這種方式來供冷。在香港,第一個區域供冷系統設在啟德,為該區的非住宅建築物提供空調冷氣,新落成的啟德體育園也是區域供冷系統的使用者。 區域供冷系統的好處 相比於傳統分散在各自樓宇的空調系統,區域供冷系統具有以下好處: [...]
M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