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香港

司局長響應飲食界慶回歸優惠活動

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律政司副司長張國鈞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今日出席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8周年升旗儀式和酒會後,到灣仔一家酒樓飲茶,享用慶祝特區成立誌慶的飲食優惠,共慶回歸。   幾位司局長點選多款點心飲早茶,包括71折優惠價應市的蝦餃。他們感受到現場氣氛熱鬧,市民對飲食優惠活動甚為受落。飲食界7.1慶回歸優惠活動支持度高,參與食肆數目逐年增加,由2023年1,400多家、去年2,200多家增至今年4,100多家。   卓永興、黃偉綸和曾國衞其後享用免費乘搭電車日優惠到利東街,感受商場免費派發雪糕、爆谷和熊貓造型氣球所增添的節日歡欣。   本屆政府開創將特區成立紀念日節日化的先河,獲社會各界積極響應。

首屆數字教育周啟動

首屆數字教育周2025啟動禮今日於政府總部舉行,由教育局局長蔡若蓮主禮,正式展開為期一周的年度教育盛事。教育局同場宣布由優質教育基金撥備五億元推行的電子學習配套計劃,首批交付成果共三個項目今日發布。   啟動禮其他主禮嘉賓包括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一級巡視員劉懋洲、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等。   為配合國家發展數字教育,培育創科人才,行政長官在去年施政報告宣布成立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而委員會已訂定推展數字教育的四個重點和方向。   蔡若蓮在數字教育周2025啟動禮致辭時表示,首屆數字教育周節目,包括每年的學界盛事「學與教博覽2025」,以及「人工智能在語文及不同科目的學與教應用國際高峰會及會後工作坊系列」,讓教師緊貼創新科技和數字教育的發展趨勢,促進專業交流,進一步提升教學效能。   「學與教博覽2025」將匯聚全球教育科技資源,設近600個展位,並舉辦逾270場主題演講、研討會及公開示範課,全方位展示最新教學方案與科技趨勢。   「AIinLT國際高峰會」則雲集海內外教育專家,透過100場論文發表、教學示範和11場深度工作坊,探討人工智能於各學科的實踐應用,助力師生提升人工智能素養。   電子學習配套計劃首批交付成果共三個項目今日同場發布,有關方案會於「學與教博覽2025」中展出供師生親身體驗。該計劃為全港中、小學、幼稚園和特殊教育學生提供22項創新電子學習方案,其中18項更融合人工智能技術。

亞洲深度融合發展 香港大有可為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在天津和北京分別出席夏季達沃斯論壇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理事會年會。他指出,與會者非常關注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普遍認為中國是環球經濟尤其亞洲區內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   他認為,亞洲區內更深度的融合發展,是當前全球最重要、不可逆轉的經濟發展趨勢之一,香港在這個新時代將大有可為。在亞洲持續快速增長的時代,香港功能全面的金融服務可以擔當更重要、更多元的角色。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6月15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上周,我先後出訪天津和北京,分別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新領軍者年會(又稱夏季達沃斯論壇),以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第十屆理事會年會。這兩個會議焦點並不一樣,卻不約而同對幾個重大宏觀趨勢非常關注,包括(一)在全球化遭遇逆風、在多邊主義面臨巨大挑戰的當前,到底如何維持環球經濟的增長動力?(二)發展中國家如何應對如關稅戰、氣候變化等挑戰?(三)如何把握科技革命尤其人工智能和數字化,以及產業變革的機遇?(四)怎樣建構更平等有序和普惠包容的全球治理體系?與會者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非常關注,普遍認為是環球經濟,尤其亞洲區內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對中國的科技創新和企業家精神也感到受啟發。   李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致辭時指出,在國際經貿格局演變過程中,既有破壞性因素的衝擊,也有很多積極力量在尋求共識、努力對抗不穩定不確定風險。經濟全球化不會被逆轉,更多的是在尋找新的突破口,並將在曲折中前進。   事實上,縱使面對地緣政治的衝擊,整個亞洲地區的經濟仍展現出較強的韌性。亞洲地區貢獻了全球經濟增長約60%,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今明兩年整個發展中亞洲的經濟增長率介乎4.5%至4.6%,遠高於先進經濟體平均的1.4%至1.5%。隨着國際間貿易和非貿易壁壘的增多,未來亞洲區內的經貿合作必將提升和深化。例如上月,「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完成了談判,聚焦促進數字化發展及綠色經濟等多個重要領域。   香港是自由港,也是聯繫內地和世界的重要窗口,最近的外貿表現某程度上也反映上述趨勢。上月,本港對外商品出口貨值整體按年上升15.5%,是本港連續15個月錄得正增長。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首五個月累計增幅最大的是出口至越南,約59%;而出口至日本和內地,亦分別增加20%和18%。   可以説,在亞洲持續快速增長的時代,香港將會找到新機遇、新動能、新出路。以金融為例,我們功能全面的金融服務必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擔當更重要、更多元的角色。 [...]

香港政府新聞網 – 周密部署 開啟新型工業發展之路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在網誌表示,政府從五大範疇,即加速科技與工業融合、支援重點企業在港發展、扶持初創企業做大做強、協助傳統製造業利用科技升級轉型,以及打造新田科技城新產業基地,開啟香港新型工業發展之路。   他堅信,香港只要同心協力,憑藉「一國兩制」優勢,在緊密對接國家發展戰略下,定能走出一條具香港特色的產業發展之路,為國家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以下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6月28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科技創新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驅動力,亦是香港實現經濟轉型的關鍵所在。當前全球正經歷科技與產業變革的浪潮,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已成為國家和香港當前及未來的重要任務。我們只有明確自身定位與角色,充分發揮「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加快推動新型工業化,才能為香港帶來高質量發展和經濟增長。   特區政府於2022年發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首次提出了清晰的創科產業政策,明確將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機械人、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三大策略性產業作為重點發展方向。過去一段時間,政府多管齊下,周密部署,從以下五大範疇,開啟了香港新型工業發展之路。   (一)加速科技與工業的融合   新型工業化聚焦高增值產業,強調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此,特區政府先後推出兩個百億元計劃,即新型工業加速計劃和創科產業引導基金,推動創科產業發展。   新型工業加速計劃於2024年9月推出,以1(政府):2(企業)支援企業在港設立智能生產設施,每間企業最多可獲得二億港元資助。2025年2月首間企業正美藥品獲評審委員會支持於大埔創新園設置全新廠房,建立生產無菌眼藥水、口服固體劑型及口服液藥物的智能生產設施,目前已展開廠房改造工程。截止今年6月底,評審委員會合共支持了三個項目,分別聚焦生命健康科技與先進製造兩大範疇,總投資額約17億元。我相信只要沿此方向堅持不懈地做下去,隨着越來越多項目批出並且帶動上中下游產業鏈發展,香港的新型工業發展集群一定會逐漸建立起來。 [...]

輸入勞工政策保障本地人優先就業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政府輸入勞工政策的最大原則,是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然而,若本地工人無法填補企業經營缺口,輸入勞工是其中一個讓企業繼續經營及擴張的替補辦法。   輸入勞工僅佔整體勞動力約1%。孫玉菡認為,在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前提下,應容許企業有需要時輸入一定數量的非本地勞工。   孫玉菡今日出席2025年第二季香港國際人才職業博覽會後會見傳媒時指,飲食業與其他行業一樣,僱主若要申請輸入勞工,必須先進行四星期本地招聘。若本地求職者增加,僱主大部分申請的輸入勞工職位或可由本地人出任,政府便可批出遠較原先申請為低的外勞數目,甚至不必批出有關申請。   他又指,不管經濟情況如何,洗碗工等崗位均長期面對人手短缺,輸入勞工在這類工種會扮演較大角色。此外,以廚師為例,近期香港出現多家外省菜或其他國家菜式的食肆,難免要聘請一些地道廚師。透過輸入勞工計劃,有關企業可發展得更快,繼而為本地工人創造更多職位。   另外,孫玉菡表示,當局尤其關心中年至銀齡人士的就業情況,也鼓勵市民再就業。政府去年起推出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40歲或以上、離開職場三個月或以上人士,若重投職場並連續完成六個月全職工作,可領取最高一萬元津貼,連續完成12個月全職工作更可再獲最高一萬元津貼。每名合資格人士在計劃推行期間可獲發再就業津貼的上限為兩萬元。

規管數字資產服務建議諮詢公眾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就設立數字資產交易和託管服務提供者發牌制度的立法建議展開聯合公眾諮詢,諮詢期至8月29日止。   在擬議數字資產交易服務提供者的發牌制度下,任何人如在香港從事提供數字資產交易服務的業務,須獲證監會發牌或註冊。不論有關的數字資產交易服務是透過實體店及/或其他平台提供,其涵蓋範圍均包括簡單的交易服務和較複雜的服務。   另外,提供數字資產交易服務的持牌人或註冊人需符合適當人選的評定準則,以及一系列規管要求。發牌制度將於相關法律條文生效當日全面實施。   至於擬議數字資產託管服務提供者的發牌制度,其重點包括任何人如在香港經營提供數字資產託管服務的業務,須獲證監會發牌或註冊。經營提供數字資產託管服務業務的持牌人或註冊人需要符合適當人選的評定準則,以及一系列規管要求。   財庫局局長許正宇表示,政府全力建設香港成為全球領先數字資產中心,必定會為投資者提供充分保障。擬議的發牌制度可提供穩固並以投資者和消費者保障為核心的基礎,構建全面的數字資產規管框架。   公眾和持份者可把意見郵遞至香港添馬添美道2號政府總部24樓財庫局,或經電郵提供對數字資產交易服務提供者發牌制度和數字資產託管服務提供者發牌制度的意見。

兩文三語運動頒獎典禮舉行

教育局和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今日舉行兩文三語運動2025閉幕暨頒獎典禮,總結過去半年攜手在社會各個領域積極推展兩文三語活動的豐碩成果,約400名來自商界、文化藝術界、社區團體的嘉賓,以及老師、家長和學生出席。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擔任主禮嘉賓並致辭。    蔡若蓮表示,香港作為中西薈萃的國際大都會,需要大量掌握良好兩文三語能力的人才,發揮作為超級聯繫人的重要角色,同時鞏固作為亞太區乃至國際教育樞紐的地位,而要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中香港發展八大中心的定位,抓住「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也必須掌握好兩文三語。在「一國兩制」下,兩文三語成為香港教育優勢之一。   她續說,教育局和語常會多年來攜手推廣兩文三語,近年推出的措施包括運用語文基金資助教師參加普通話水平測試,以及向學校發放推廣自主學習英語和普通話的一筆過津貼,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她期望兩文三語運動在各界同心協力下,能增強香港的語言和人才資本,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   大會在典禮頒發一分鐘短片製作比賽獎項,得獎作品由學生精心製作,融入創意元素。一眾社區合作夥伴邀請活動優勝者在典禮上表演或分享。

首屆低空經濟論壇圓滿舉行

投資推廣署今日圓滿舉辦首屆香港低空經濟論壇。活動以「科創領航.築夢天際」為主題,匯聚政府、產業、學術、科研界別的領袖,聚焦低空經濟的政策方向、技術發展與未來應用,深入探討監管安排、跨境協作和基建配套,展示香港推動創科轉化與構建新型產業生態的進展。逾250名本地和海外業界持份者參與。   低空經濟是行政長官在2024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的重點政策之一,由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牽頭成立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全方位推動制度創新、技術落地和產業生態建設。   黃偉綸在論壇上致辭時說,發展低空經濟需要社會各界攜手推動,政府會扮演促進者和推動者的角色。他指出,低空經濟與其他經濟領域有巨大的協同效應,能夠促進彼此的增長並帶動積極的改變,為社會帶來「一加一大於二」的整體效益。   論壇介紹多項政策進展,包括首批監管沙盒試點項目的落實情況,以及民航法例修訂的方向,涵蓋更高載重和載人無人機,並為未來先進空中運輸系統的應用創造條件。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表示,低空經濟監管沙盒涵蓋緊急救援、物流、基礎設施巡查和監測等多元領域,將重塑未來城市交通、物流網路與公共服務模式。多元化的應用場景也證明低空技術的多功能性,並展示無人系統如何有效解決獨特的城市治理挑戰,同時創造經濟機遇。   她又說,香港具空域管理、技術整合、專屬保險等獨特優勢,是推動低空經濟發展的理想樞紐,當局會利用這些優勢構建區域生態圈,賦能業界與科研機構共創繁榮。   此外,論壇突顯低空經濟產業鏈的龐大發展潛力,以及官產學研協作在推動創新實踐中的關鍵角色。三場專題討論涵蓋低空飛行技術創新實踐、基礎設施建設、安全管理,以及低空應用在物流、應急、城市規劃等領域的多元場景,促進跨界交流合作。   多名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大學、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數碼港、中華電力等機構的業界領袖參與是次論壇,深入交流創新研究成果與應用經驗。

李家超:說好香港故事 開拓商機

行政長官李家超上任以來,一直非常重視到訪不同地區,向外界說好香港故事。過去三年,李家超共訪問12個國家,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國家聯盟和中東地區。他認為,香港與這些地區有巨大合作潛力,未來可進一步推動貿易和人民往來。   李家超接受政府新聞網專訪,回顧上任三年的工作重點。他表示,重視向外界講述香港故事,外訪可讓其他地方更了解香港情況,同時積極開拓商機。   他特別感謝東盟和中東國家的領導人與他會面。   李家超指出,這些高層會面具有重要意義,表明兩地政府的最高級官員均同意深化合作、擴大貿易網絡,為雙邊關係奠定良好基礎,也能令投資者、企業家有信心,他們的生意會發展得更好。   李家超提及中東地區是發展迅速且資金充裕的地區,而中東國家希望分散投資風險,並尋找可靠的合作夥伴,香港正是理想的選擇。   「內地和香港均是經濟增長率不錯的地方,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引擎。因此,中東國家的投資者對來港發展非常感興趣。」   三年以來,李家超外訪成效顯著,包括與不同國家簽署多項協議和合同。他相信這些合作陸續有來。   除了官方層面的交流,李家超說,政府也積極推動民間參與,共同說好香港故事。他指出,政府的資源和力量始終有限,但民間的成功人士在各自專業領域擁有廣泛網絡和影響力,他們可以成為推廣香港的重要力量。 [...]

教科人委員會與資助大學校長會面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領導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今日與八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大學的校長會面,就推進教育、科技和人才一體化融合發展的工作交換意見。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三位委員會成員一同出席。   陳國基在會上介紹委員會的工作計劃。委員會以八大中心的戰略定位和優勢為基礎,通過切實有效的改革創新,推動育才、匯才、科技協同發展,同時推動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香港,助力香港經濟發展,貢獻國家發展動能。   在教育方面,委員會採取更具整合性和前瞻性的人才發展策略方向,推動建立國際教育樞紐,打造和推廣「留學香港」品牌,針對香港的發展需要,為八大中心和科技創新提供堅實人才支撐。   陳國基指出,政府通過多項措施,包括獎學金計劃、增加非本地學生名額等,全方位吸引世界各地優秀人才和培育本地人才。其中,由2024至25學年起,教資會資助大學錄取非本地學生的限額由20%提升至40%。非本地本科生收生人數比例隨即從2023至24學年的19.9%升至2024至25學年的23.2%。   面對海外高等教育政策突變,陳國基感謝各教資會資助大學為受影響學生提供通盤支援方案,把握機遇,吸引更多傑出人才來港就學,發揮香港作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角色。政府也會對有意到香港高等院校求學或進行研究的海外專才提供最大的協助便利,包括因應實際需要增加非本地生名額。截至今日,各教資會資助大學共收到約850宗相關轉校查詢。另外,不少教資會資助大學接獲的新學年非本地生申請按年錄得雙位數增長。   委員會也向各校長介紹教育局與發展局合作推行促進市場以自資和私營方式增加學生宿舍供應的計劃。計劃下月中正式推出,會在規劃、地政及建築圖則審批方面拆牆鬆綁,促進市場增加學生宿位,以支持香港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發展。

We and our partners use technologies, such as first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personalise advertising and content based on your browsing habits, and to measure and analyse use so that we can improve our website and services. Learn more about this in our Cookie Policy and about the related use of your personal data in our Privacy Policy. You can allow all or manage them individu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