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ESG動態 | ESG Insights
ESG is the abbreviation of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and its connotation is wide-ranging. It include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pollution in the environmental category,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labor standards and safe working environment in the social category, product responsibility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s well as corporate governance,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ESG affairs governance in the governance category.
積極跟進颱風韋帕襲港善後工作
颱風「韋帕」逐漸遠離本港,政府相關部門正全力進行善後工作,以期市面盡快復常。 天文台晚上7時40分改發三號強風信號,取代下午4時10分發出的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 政府1823電話中心和消防處分別收到286宗和425宗塌樹報告。在改發三號強風信號前,路政署已啟動巡查全港行車道路,在需要時立即清理塌樹。 渠務署確認七宗水浸個案,均已完成處理。屋宇署收到21宗與建築物有關的事故,主要是窗戶鬆脫。「韋帕」沒有造成山泥傾瀉事故。棚架倒塌事件共有五宗。 風暴期間,33名市民受傷,於公立醫院急症室接受診治。民政事務總署34個臨時庇護中心共有277人入住。 相關部門已開展特別巡查行動,檢查行車道路旁的樹木、構築物、斜坡、建築工地等,識別強風過後有潛在風險的地方,以保障公眾安全。 政府呼籲市民保持警覺,避免在樹下、招牌下、斜坡附近和有石屎剝落現象的構築物下逗留;如發現危險樹木、斜坡及構建物,應致電1823。
Jul
陳國基主持跨部門會議應對颱風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今日下午主持跨部門督導委員會會議,確保各相關部門作出全面和充分的準備及應變部署,應對熱帶風暴韋帕可能對香港造成的威脅。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署理保安局局長卓孝業,以及相關政策局和部門代表出席會議。 督導委員會在會上聽取天文台台長對韋帕的最新評估。按目前預測,韋帕會在今晚午夜前後進入本港800公里範圍,天文台屆時會發出一號戒備信號,並考慮明日日間發出三號強風信號。韋帕星期日頗為接近珠江口一帶,預料屆時有狂風大驟雨和雷暴。天文台明日下午會根據最新天氣資料評估是否需要改發更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為應對可能出現的惡劣天氣,陳國基在會上統籌協調各相關部門做好準備工作。 保安局轄下的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已提前部署並隨時候命,會於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發出時全面啟動。中心會透過聯合運作平台監察市面情況,掌握並整合各部門的實時資訊,迅速評估風險並制定相應的應對方案和措施。 運輸署緊急事故交通協調中心會連同公共運輸機構密切監察交通運輸情況,及時發放緊急交通資訊和公共運輸服務安排。 發展局正統籌應對水浸、山泥傾瀉、塌樹和構築物安全等的準備工作。渠務署今日為全港約240個容易因淤塞而引致水浸的地點完成特別檢查和清理工作,並會繼續實施及時清渠的安排。 針對沿海低窪或當風的高風險住宅區,渠務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已預先制定管理措施,包括預警系統和緊急應變安排。另外,土力工程處會與天文台密切監測天氣,適時發出山泥傾瀉警告。各部門已針對潛在影響較高的政府人造斜坡完成巡查。 路政署本月16日至18日再次檢測安裝在較高水浸風險的觀塘道下通道,以及沙田城門河、大埔林村河和大埔河沿岸16條行人隧道的水浸警告系統,確保它們運作正常。該署也與渠務署為全港容易因淤塞而引致水浸的公共道路路段,包括快速公路路段如新田公路進行特別檢查和清理工作。 [...]
Jul
跨部門會議統籌應對極端天氣工作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今日主持應對極端天氣督導委員會會議,全面檢視並督導跨部門就颱風和暴雨襲港的整體準備和應變部署,並就未來兩天預計會出現的暴雨和狂風雷暴惡劣天氣作超前準備。 按照預測,現時位於福建的熱帶氣旋丹娜絲明日進入廣東並逐漸減弱,而其南側的活躍西南季候風會在明日和星期五普遍影響珠江口一帶,預料本港會有暴雨和狂風雷暴,屆時天氣可能較為惡劣,市民請留意天文台最新天氣預測和警告。 為應對可能出現的惡劣天氣,陳國基在會議上統籌協調相關部門做好超前準備工作。渠務署今晚會為全港約240個容易淤塞而引致水浸的地點進行特別檢查和清理工作,並實施及時清渠的安排,180隊緊急應變隊伍會在全港各區檢查和清理渠道。 路政署明日會再次檢測安裝在水浸風險較高的行車和行人隧道的水浸警告系統,包括觀塘道下通道;沙田城門河、大埔林村河和大埔河沿岸部分行人隧道。 各區民政事務處已啟動應對工作,包括協調其他部門和機構加強防備,預備沙包和擋水板等,並會動員區議員、地區「三會」委員和關愛隊,向區內易受水浸影響的居民發放最新天氣資訊,提醒他們做好準備。 保安局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明日下午5時全面啟動,通過聯合運作平台監察市面情況,掌握各部門實時資訊,迅速評估風險並制訂應對方案和措施。各緊急救援部隊包括消防處、警務處、民眾安全服務隊和醫療輔助隊已做好應急準備,全員候命,應付暴雨和強風期間可能發生的緊急事故,並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協助。 運輸署緊急事故交通協調中心會連同公共運輸機構密切監察交通運輸情況,及時發放緊急交通資訊及公共運輸服務安排。 教育局會按需要盡早公布學校上課和參加中學學位分配小六學生註冊日的安排。
Jul
海魚養殖牌照及深海網箱接受申請
為協助捕撈漁民轉型至可持續的深海養殖業,漁農自然護理署即日起至9月6日接受大鵬灣(南)新魚類養殖區海魚養殖業牌照申請,以及政府提供的深海網箱的使用申請。 漁護署表示,有別於過去以傳統木製魚排進行小規模作業的運作模式,署方希望推動漁民在新魚類養殖區以集約化模式營運,採用可持續和更環保的作業模式,並使用抗風浪能力較強的鋼質桁架網箱或其他類型的深海網箱作海上養殖。 為降低漁民的啟動成本,漁護署今年年底開始分階段在大鵬灣(南)新魚類養殖區設置兩組配備現代化海產養殖設備的鋼質桁架深海網箱及三組高密度聚乙烯重力式深海網箱,並透過許用合約向本地漁業組織提供深海網箱,幫助業界轉型至可持續發展或高增值的養殖作業模式。 申請人須提交詳細的業務計劃,包括介紹其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海魚養殖業務,並說明申請人符合使用政府網箱的申請資格,且業務符合相關環境保護及緩解措施規定。 有意在新魚類養殖區作業者,可考慮透過申請漁業持續發展基金協助發展其海魚養殖業務,惟基金不能用作繳付政府網箱的許用費。 漁護署本月17日會舉行簡介會,介紹海魚養殖業牌照和使用深海網箱的申請流程及牌照要求。
Jul
謝展寰表揚減廢回收表現卓越者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日出席環境保護署和香港海洋公園合辦的「SGREEN x 回收@校園比賽頒獎典禮」,表揚2024至25學年減廢回收表現卓越的學校、學生和家庭。 他在典禮致辭時指,本屆政府通過推動源頭減廢和擴大回收網絡,成功扭轉廢物棄置量多年來不斷上升的趨勢。都市固體廢物的棄置量自2021年至2024年減少共7.5%。廢物回收率也由2020年的28%,上升至2023年的33%。 謝展寰祝賀所有獲獎的學校、學生和家庭,感謝他們對香港減廢回收工作的支持。他表示,要源頭減廢,教育下一代至關重要。環保署去年推出「回收@校園」活動,向全港中小學校提供多元化的教材和推廣配套,協助學校和教師把減廢回收的知識融入日常教學,鼓勵學生善用學校和社區的回收設施,並帶動家人一起實踐資源分類回收。 「回收@校園」活動項目自推出以來反應熱烈,至今共約550間中小學參與,涵蓋約35萬名學生。
Jul
6月炎熱 雨量較少
天文台表示,由於覆蓋中國東南部的副熱帶高壓脊較強,上月本港較正常炎熱及少雨。該月平均最低氣溫27.1度,較正常值高0.6度,是有紀錄以來6月份其中一個第五高。 上月平均最高氣溫31.5度、平均氣溫28.9度,分別較正常值高0.8度和0.6度,兩者皆為有紀錄以來6月份其中一個第七高。 全月總雨量237.3毫米,只有正常值約48%。由於首六個月雨量低於正常,上半年累積雨量只有444.4毫米,為同期正常值約41%,是有紀錄以來同期第五低。 上月10日天氣極端酷熱,錄得最高氣溫35.6度,平了1884年有紀錄以來6月份的最高。 月內有三個熱帶氣旋影響南海及北太平洋西部。
Jul
謝展寰:環保須與經濟發展並行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在網誌撰文回顧過去三年工作,包括推動漁農業發展、生態保育、改善近岸污水、推動新能源、推進食品貿易、推動綠色殯葬等。他表示,保護環境必須與經濟發展並行,才可持續。 以下是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7月1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公眾對環境及生態局的工作,一般聚焦在廢物政策,推動電動車,又或是環境衞生方面。較少人留意的是在過去三年我在推動漁農業發展、生態保育、改善香港近岸污水、推動新能源例如氫能、推進食品貿易,以及推動綠色殯葬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推動漁農業發展 我甫上任,已積極和漁農業界商議推動漁農業發展,我相信推進漁農業升級轉型,應用高科技,邁向現代化,可以幫助行業長遠和可持續發展。2023年我們與業界攜手制訂了漁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現正積極有序推展藍圖下的各項措施。 漁業方面,漁護署已指定四個新魚類養殖區,並會分階段啟用。新魚區佔海域面積共約590公頃,是現有魚類養殖區總面積約三倍。預期2027年本地海魚養殖產量會是2022年的兩倍。農業方面,政府已在上水預留一幅土地供業界興建第一所多層式現代化環保禽畜養殖場,並正進行土地平整工程。為推動休閒農業和漁業,漁護署亦已推出農+樂農場計劃,並拆牆鬆綁推出優化措施,現已有超過100個農場加入計劃,而漁+樂魚場計劃會於今年第三季推出。 除了各項協助業界的措施外,漁護署更進一步建立統一新品牌及相關認證和溯源制度,以提升本地漁農產品的價值、銷售和競爭力。我鼓勵市民多選購本地食材,因為省卻運輸程序,既新鮮亦有助減少碳排放。 保育與發展並行 [...]
Jul
進一步減低發電廠排放限額
政府今日在憲報刊登《指明牌照分配排放限額第十份技術備忘錄》,進一步減低發電廠2030年及以後空氣污染物的排放限額,提升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空氣質素。 第十份技術備忘錄根據《空氣污染管制條例》頒布,把電力行業2030年及以後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懸浮粒子的每年排放總量上限分別減低至2,302噸、8,350噸和317噸,與現有第九份技術備忘錄載列的2026年電力行業排放總量上限比較,分別進一步收緊19%、25%和14%。 第十份技術備忘錄下周三提交立法會,以期本年年底前生效。新的排放限額將由2030年1月1日生效。 環境及生態局表示,在釐定新排放限額時,已考慮本地用電需求、兩間電力公司燃氣發電量、現有發電機組排放表現、預計供港核電和清潔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預計發電量等因素。政府也一直要求兩電在設計和營運上採用最切實可行的方法,減少空氣污染物排放。 香港空氣質素近年持續改善,去年錄得一般空氣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懸浮粒子的濃度較2004年下降約45%至88%;低能見度時數也從2004年的高峰水平大幅減低約82%。 電力行業2022年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可吸入懸浮粒子的排放量分別佔全港總排放量的61%、27%和13%,收緊發電廠的排放限額有助進一步改善本港和珠三角地區的空氣質素。
Jun
分析用量 慳水有方
水與生活息息相關,日常起居飲食通通要用到水,每名香港人平均每日的用水量便有約130公升之多。 水務署根據大數據分析,發現全港約1%住宅用戶的用水量,已佔全港住宅總用水量超過15%。 為找出這些用戶用水量偏高的原因,以及進一步推廣節約用水,水務署委託香港大學水資源技術與政策研究中心,從今年2月起至明年年初推行「慳水特攻隊」計劃,邀請合共1,000個高用水量的住宅及非住宅用戶參加,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用水習慣。 精準把脈 提供建議 計劃團隊會在參與用戶的現有水錶上,加裝高精準度的智能水錶讀錶器,透過人工智能系統分析他們的用水數據,過程不需改裝喉管,也不會影響供水。 水務署高級工程師(節約用水)馮肇焯表示,系統可辨識用戶的水用於何處,例如做飯、洗衣、洗澡等:「我們會將數據與其他家庭的平均值比對,令用戶了解自己的用水習慣,以及家中的漏水情況,從而對症下藥,降低水費開支。」 智能水錶讀錶器會連續八星期收集實時用水流量數據,並將數據傳送至香港大學水資源技術與政策研究中心進行分析。 [...]
Jun
5月炎熱少雨
天文台表示,由於覆蓋華南的副熱帶高壓脊較強,上月本港較正常少雨,全月總雨量為81.6毫米,僅為正常值的約28%。 今年首五個月累積雨量為207.1毫米,為同期正常值的約35%,是有紀錄以來同期第八低。 此外,五月較正常炎熱,平均最低氣溫25.5度、平均最高氣溫30度、平均氣溫27.2度,均較正常值高,分別是有紀錄以來5月份第八高、第九高及第十高。 今年3月至5月的春季較正常溫暖,平均最高氣溫26.7度和平均氣溫23.7度,分別是有紀錄以來同期的第五高及第八高。 上月11日錄得全月最低21度;上月22日則錄得全月最高氣溫33度。 月內沒有熱帶氣旋在南海及北太平洋西部出現。
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