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ESG動態 | ESG Insights

ESG is the abbreviation of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and its connotation is wide-ranging. It include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pollution in the environmental category,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labor standards and safe working environment in the social category, product responsibility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s well as corporate governance,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ESG affairs governance in the governance category.

支持綠色發展 共建美好家園

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面對氣候變化的挑戰,香港肩負作為國際大都會的承擔,不但積極推進減碳策略、推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發展,也為企業提供綠色科技的示範基地,助力企業開拓市場。   以下是行政長官李家超3月22日出席香港植樹日2025的演辭:   尹宗華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譚志偉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副司令員)、謝志祥副局長(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公署聯絡局副局長)、戴德豐會長(群力資源中心會長)、朱鼎健主席(綠的歡欣主席)、各位解放軍駐港部隊官兵仝人、各位嘉賓、各位義工朋友:   大家早上好!很高興在這個風和日麗的早上,與各位一同出席今年的香港植樹日。早兩日是二十四節氣的春分,天氣開始變得溫暖,大地回春,生機勃勃。   發展是香港的必須,綠色是我們的未來。習近平主席在首個全國生態日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係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   特區政府一直帶領香港積極對接國家戰略,保持特區長期繁榮穩定。面對氣候變化的挑戰,香港肩負作為國際大都會的承擔,致力凝聚社會力量,推動綠化和環保措施。   香港是亞洲最早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的城市之一,積極推進各種減碳策略,實現2050年碳中和目標,為國家的「雙碳」貢獻力量。   香港將繼續發揮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的地位,推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發展,發展成為區域綠色金融中心。我們已公布可持續金融行動計劃,訂立銀行業邁向淨零排放的目標。我們亦已推出《香港可持續披露路線圖》,推動香港成為首批將本地準則銜接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的司法管轄區。 [...]

謝展寰澳門出席國際環保展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日在澳門出席2025年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並與澳門特區政府官員及其他嘉賓共同主持活動的開幕典禮。    環境及生態局在澳門國際環保展設置攤位,展示香港特區政府及本港業界使用的多項創新科技;攤位設有碳中和、節能與環保建築、綠色運輸、社區減廢與智能科技等減碳策略資訊板並播放影片,展示香港特區政府持續推進創新科技在環境保護的應用。     謝展寰又禮節性拜會澳門特區政府運輸工務司司長譚偉文,就環保議題及合作機會交換意見,隨後參觀展覽並與香港參展商交流,同日返港。   謝展寰表示,為進一步把握國家雙碳戰略的機遇,局方和環境保護署在支持香港科技創新發展的同時,也積極提升與鄰近區域的合作,例如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在發展低碳社區、開發減碳技術、推廣低碳產品和人才培訓等範疇加強交流合作,爭取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並在2035年前把碳排放量從2005年的水平減半。

溫室氣體排放量較峰值降四分一

環境及生態局公布,2023年香港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為3,450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較2005年下降約20%,與2014年排放峰值相比,已下降約四分一。   該局公布2023年溫室氣體排放清單,並指香港已按《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要求,使用國際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的「全球變暖潛能」數值編制清單,以及更新過往的溫室氣體排放數字,以反映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年度變化和長期趨勢。   在更新的編制方法下,2023年香港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約為4.58公噸二氧化碳當量,是自1990年的新低,比2005年及2014年均下降近三成,約為美國的四分一及歐盟的六成。   2023年的碳強度約為每港元本地生產總值0.012千克二氧化碳當量,較2005年下降約46%。   發電仍是本地溫室氣體的主要排放源,佔整體排放量約61%,運輸、廢物處理分別佔18%和8%。

逾百企業簽署承諾減少包裝

環境保護署推出《減少使用包裝約章》計劃,鼓勵企業重新檢視和減少包裝使用,在商業活動中建立減廢文化,協助香港邁向零廢堆填及碳中和的長遠願景。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為計劃主持啟動禮並致辭。   謝展寰指,雖然包裝在產品運輸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保護作用,但大部分包裝物料例如塑膠、玻璃、金屬、紙板等,只使用一次或有限次數便被棄置,對環境造成沉重負擔。   推出《減少使用包裝約章》正好鼓勵企業採取可持續的包裝減量措施,包括重新檢視包裝設計以減少不必要的材料使用,提高包裝的可回收性和重用性,並探索創新解決方案。這不僅能減輕堆填區的壓力,也能幫助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簽署約章的企業承諾向環保署提交年度包裝材料總使用量,採取措施減少包裝或選用可持續包裝方案,並鼓勵上下游供應商、業務夥伴和客戶減少包裝物料,以及提升包裝管理水平。計劃已獲102家本地和跨國企業承諾參與。   為協助業界實行減少包裝及包裝管理,環保署為超級市場及雜貨店、物流業、電子商貿業、酒店及旅遊服務業、電子產品及電器業、飲品製造業、食品製造業及進口業制訂相關實用指引,並上載至部門網站供參考。   查詢請致電5279 1936或透過電郵聯絡計劃秘書處。

兩郊野公園舉行植樹日

漁農自然護理署與郊野公園之友會本月27日和下月4日舉辦郊野公園遠足植樹日,推廣愛護大自然和保護林木的信息,歡迎市民參加。   植樹日4月27日在馬鞍山郊野公園白沙灣半島舉行,5月4日則於大欖郊野公園黃泥墩灌溉水塘舉行。   樹苗以先到先得方式派發,市民可於活動當日上午9時至10時30分即場參加,不需預先報名。漁護署會提供樹苗和工具。   參加者植樹後可沿建議路徑繼續前行或原路折返。

3月乾燥和暖

天文台表示,上月本港天氣較正常乾燥及和暖,平均相對濕度74%,是有記錄以來3月份的第四低。   全月總日照143.8小時,較正常值100小時多約44%。由於日照較多,上月平均最高氣溫23.5度,較正常高1.6度,是有記錄以來3月份的第十高,而平均氣溫20.1度和平均最低氣溫17.7度,分別較正常值高0.6度和0.1度。   全月總雨量38.1毫米,是正常值75.3毫米的約51%。本年首三個月累積雨量為68.4毫米,較同期正常值147.4毫米少約54%。     月內沒有熱帶氣旋在南海及北太平洋西部出現。

提供指引 鼓勵企業減少包裝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撰文表示,市場上的包裝五花八門,強行制定包裝準則只會為各行業製造困難,當局因此先嘗試為部分行業提供減少包裝指引,並通過約章形式鼓勵企業減少包裝,藉此累積經驗,讓政府和行業更能掌握如何進一步減少包裝。   以下是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4月6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本屆政府力推源頭減廢及擴大回收網絡,成功扭轉廢物棄置量不斷上升的趨勢,都市固體廢物每日平均棄置量自2021年起連續三年持續下降,由2021年平均每日11,358公噸減至去年平均每日10,510公噸,較2023年減少了3.4%,較2021年更減少共7.5%。   「綠在區區」去年收到的回收物為41,800公噸,較2023年上升近60%,去年的到訪人次亦大幅上升至約1,270萬,比2023年增加約80%。「綠在區區」的公共回收物收集點數目更已在今年第一季大幅增加至超過800個。   上述的數字顯示我們積極推動回收的成效。然而,我們亦沒有忽略源頭減廢。經常有意見認為現時很多產品都出現過度包裝的情況,為鼓勵企業重新檢視及減少使用包裝,環保署剛於3月31日推出了《減少使用包裝約章》,推動在商業活動中建立減廢文化。   目前已有102家本地及跨國企業簽署了約章,承諾實行包裝減量。這些企業涵蓋不同界別,包括超級市場及雜貨店、物流業、電子商貿業、酒店及旅遊業、電子產品及電器業、飲品製造業、食品製造業、進口業及其他涉及使用包裝物料的行業,名單已上載減廢回收網站。   簽署約章的企業和機構承諾: (一) 向環保署提交年度包裝物料總使用量; [...]

混凝土廠違例被判罰款逾20萬元

環境保護署表示,中國混凝土有限公司兩間分別位於油塘東源街20號和22號的混凝土廠,因未持有指明工序牌照違規進行水泥工程及未有遵從空氣污染消減通知,被控違反《空氣污染管制條例》,今日在觀塘裁判法院承認共28項控罪,被判處罰款212,000元。     環保署指,部門一直嚴肅跟進上述兩間混凝土廠的違規運作,至今向廠方發出共39張傳票提出刑事檢控,當中30項控罪已被定罪,餘下九宗違規個案仍在處理。     此外,新修訂的《空氣污染管制條例》周五生效,授權環保署署長可在其有合理因由相信某處所有無牌指明工序作業進行時,向有關處所發出封閉通知。新修訂的條例對於處理上述兩間混凝土廠的違規運作問題起着決定性作用,該署早前收到中國混凝土有限公司通知,將於本月初停止生產混凝土及相關運作。    環保署會繼續密切監察,若發現上址兩間混凝土廠在新修訂條例生效後仍繼續無牌運作,定必依法嚴肅跟進。 

港深環保合作專班在港召開會議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率領特區政府官員,與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華率領的代表團在香港舉行港深環保合作專班會議,探討多項港深兩地共同協作的議題,包括堆填區管理、水質改善、海洋生態保護,以及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合作。   謝展寰表示,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特區政府作為國家及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部分,定必全力朝此方向與深圳市聯手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環境及生態局在專班會議上分享工作進展,匯報新界東北堆填區去年額外完成八公頃堆填區修復及綠化,臭味的投訴數字較高峰期大減逾九成。提升深圳河水質的工作也有明顯成效,深圳河去年的總磷水平達到國家地表水水質III類標準。至於海洋生態保護,特區政府近年設立多個海岸公園,使受保護海域面積從3,400公頃增至逾8,500公頃,並資助本地大學進行多種珊瑚修復技術的研究。   資源循環利用方面,特區政府擴展社區回收網絡和加強減廢回收措施,同時積極協助業界發展本地資源循環回收設施,把各種回收物資源化。此外,特區政府與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探討「無廢灣區」建設,推動區域性循環利用。

能源專題會議在港舉行

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能源工作組四個專家小組聯合會議暨相關工作坊周二至周五首次在香港舉行。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日於會議致辭,介紹香港在能源領域的最新發展。     聯合會議匯聚亞太經合組織能源工作組四個專家小組,即能源數據及分析、能源效益及節能、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技術,以及潔淨化石能源專家小組,並與經合組織提升發電能源效率工作坊及第八屆Oil and Gas Security Network論壇同時舉行,就相關議題交流經驗。     謝展寰致辭時指,亞太經合組織經濟體的能源消耗量約佔全球60%。隨着各成員經濟體全速發展經濟及城市化,區內能源需求和碳排放將持續增加,因此必須加快綠色能源轉型,減輕氣候變化風險,並確保能源安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他又說,香港致力於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並在2035年前停止使用煤炭發電。香港正積極落實各項減碳措施,包括規劃新基礎設施增加接收鄰近地區的零碳電力、提升建築物能源效益、發展綠色運輸、推動氫能發展等,以達致綠色和可持續的未來。

We and our partners use technologies, such as first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personalise advertising and content based on your browsing habits, and to measure and analyse use so that we can improve our website and services. Learn more about this in our Cookie Policy and about the related use of your personal data in our Privacy Policy. You can allow all or manage them individu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