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胡潤報告顯示,中國高凈值人群對於子女教育規劃中,子女教育支出平均占傢庭可支配收入的五分之一。
國際化學校一年學費20-40萬,但不少傢長告訴我們,學費支出隻是小部頭,海外夏令營、興趣班、補課費會讓教育支出翻上一番不止。
畢竟除瞭教育這座大山以外,中產們還背負著房貸車貸,以及因就業不穩定,隨時“斷供”的風險。
如此算來,傢庭年收入沒有穩定的200萬-300萬,還真不敢隨意送孩子讀國際化學校。
成千上萬的中產父母們送孩子讀國際學校究竟圖啥?其子女就讀體驗如何?帶著這樣的追問,不久前,我們針對2512位不同城市、學齡不同的傢長,進行調研,並開展瞭深度訪談,我們發現瞭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我們的調研發現,“雙語學校學習環境”、“部分學校品牌背書”、“提前適應國外教學”等是傢長們選擇國際化學校的最重要的三個原因。
“不卷”、“壓力更小”、“讓孩子成為擁有國際視野的下一代”,總體而言,傢長們對國際教育與學校給予瞭積極的回饋與認可。
但同樣值得思考與追問的地方是,我國擁有1430所+國際學校,不同學校擁有不同特色與“性格”,而我們的孩子也千差萬別,如何為我們的子女選擇最適合他(她)的學校,以下傢長們的親歷或許能給大傢帶來一些不同的視角與啟發。
不同於上海民強公弱,在北京,如果選擇體制外路線,幾所第一梯隊公立國際部處於金字塔頂端。
以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國際部、人大附中ICC、四中國際校區、十一學校國際部、一零一中學國際部等校為首的幾所高中,每年放榜日,是這些學校的offer收割日。它們近乎承包瞭北京地區美本前十、前三十的半壁江山。
高升學率為這些學校帶來瞭名望與光環,入學門檻也自然水漲船高。
而另外一邊,在北京,民辦雙語學校和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看似遍地開花,可傢長們感嘆選擇並不多,“很多學校花錢就能進,至於教學質量那就不好說瞭”,我們訪談過的傢長告訴我們。
來源:pixabay
思文一傢四口居住在北京順義區。老大在一所知名國際化學校就讀,這所學校一年收費30來萬,但學費隻是“小部頭”,思文瞭解到學校很多孩子都在外補課,有不少同學從9年級開始,6科每一門都有外教,基本上很多同學的作業都是跟傢教一起做的。
學校有牛娃申請上前十,但是稍微打聽一下,就知道這個孩子每天都在補習,這樣的例子在學校比比皆是,牛娃進牛校“真不知是學校老師的功勞還是補習班的功勞。”
思文坦言自己無法接受這種“一邊給學校交著高昂的學費,一邊還要去課外補課”的教育模式,對網紅學校祛魅後,幾年前,她果斷讓老二Elsa轉到體制內公辦學校。
如今,Elsa剛上初中,思文給老二規劃好的未來教育路徑是,高中要麼沖北京頭部公立國際部,要麼出國讀美高。
來源:pexels
北京媽媽李珊是北京公立國際部的“親歷者”之一,她的女兒Lisa正在某國際部(以下簡稱C校)讀十年級。
訪談間,李珊對C校有著諸多溢美之詞,比如C校雖算不上最頭部的國際部,但C校“整體不卷,學業壓力更小”。
另外,在李珊看來,國際部“背靠”公立學校,對比私立雙語學校,不僅學費更劃算,還不用太擔心“跑路”與倒閉的問題。
“比起低齡留學,孩子在國內接受母語教育,也更能確定自己的文化之根與文化認同”,李珊說。
來源:pexels
圍城外的人想進來,圍城內的人想出去,國際部也不例外。
兩年前,佳佳的女兒小喬就是走出圍城的一員。
小喬原本就讀的國際部亦屬於第一梯隊,因為女兒“頭鐵瞭”想申請英國大學,一傢人不惜“孟母三遷”,南下到大灣區某A- level牛校,學校學霸雲集,在大灣區擁有不少擁躉者。
一傢人原本對這個選擇充滿篤定與激情,但一年讀下來,濾鏡碎瞭一地。在最焦灼的時候,佳佳萌生過轉學的想法。
“從食堂餐飲、硬件設施到外教師資都不滿意”,佳佳表示更多具體信息,她不方便過多透露。
如今,佳佳正在為女兒尋找留學中介,原本女兒隻對英國大學“情有獨鐘”,出於保險考量,佳佳正在說服女兒做好英美同申的準備。
近幾年,新建國際化學校不局限於北上廣深地區,英式美式品牌學校瞄準新興市場,開始進軍華中、華東地區。
但教育需要歷史沉淀,“我所在城市的很多傢長對國際教育的瞭解其實還非常薄弱”,受訪者林夏告訴我們。
林夏原本生活在某東南沿海城市,女兒圓圓就讀於國際學校,因為工作調動,兩年前,一傢人搬遷到華中某省會城市A市。
在A市,如果走體制外路線,X學校幾乎是所有傢長的“夢中情校”,近幾年的英本、美本錄取榜當相當亮眼,升學率甚至超過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國際化學校。
因此,在A市,X校擁有大波簇擁者,“不僅學費劃算,升學率還高。”
林夏正是被名校光環吸引,在A市探訪瞭一波國際學校後,林夏最終為女兒敲定瞭X校。
但入讀一年後,林夏感到失望,便帶女兒離開。
“有點類似於軍事化管理,一周隻有1-2節體育課,為瞭安全考慮,課間休息不讓學生出教室。學校操場也比較小,孩子們整天關在教室裡有點可憐”,林夏回溯道。
而學校的超高升學率,林夏逐漸窺探出瞭其中“門道”。
很多時候,並不是名校成就瞭牛娃,而是牛娃成就瞭名校。
在X校高中部學霸雲集,“因為它們會通過中考篩選全省的牛娃,包括X校招收瞭很多外地高分考過來的孩子,這些孩子學習能力非常強,如果參加高考,稍微努力下,考上985不是問題,所以可以看到X校申請英國大學非常牛,美國方向則中規中矩,因為英國錄取標準跟國內高考類似”,林夏分析道。
來源:pexels
那麼,從A市牛校出走後,林夏還有其它選擇嗎?
林夏身邊有不少朋友的孩子也就讀於國際化學校,平時大傢會聚在一起討論,久而久之,林夏擁有瞭自己的擇校方法論。
林夏指出,不少國際化學校在招生時,會以馬術、擊劍等高大上的項目為噱頭來吸引傢長,但那些都隻是招生的技巧與手段,曾經有海淀傢長跟她傾訴,學校隻教最基礎的,想要進一步精進,學校根本沒法滿足需求,學生需要到外面找機構培訓,否則既不是興趣又不是特長,其實有點得不償失。
林夏的總結是,在探校時,別看學校的泡泡吹得有多五彩斑斕,“最重要的是要看學校的學術能力能否為孩子兜底,至於課外活動、興趣愛好其實還得靠傢長自己去做。”
在A市,林夏觀察到,還有一類國際學校雖然學校硬件設施看起來的確不錯,但是學校氛圍過於佛系與躺平,再就是不註重中文教育與中文文化傳承,“走體制外路線的傢長其實也挺容易焦慮,因為缺乏參照物,你不知道孩子學的東西到底是深是淺”,林夏說。
從X校“出走”後,恰好有一所知名AP美式學校進軍A市,新校成立,開始第一波招生。
在親自探校後,林夏帶著女兒圓圓參加入學考試,圓圓英語還算流利,不久後便拿到offer。
這所AP校在其它城市也設有分校,但其它分校入學名額有限,很難考進,林夏觀察到不少外省傢長曲線救國,跨省來到A市,隻為求得一個學位。
當然,林夏也聽聞過這所AP校其它校區不太正面的評價,比如它被譽為“美國版衡中模式”,“如果想佛系一點,自然可以選擇其它國際學校”林夏說。
如今,圓圓在新學校適應得很好,雖然課程安排緊湊,但絕沒有X校的那種緊張感。
學校有大大的操場,每一天都會有體育課,孩子們自由地在操場上奔跑、踢球、打籃球,“我能感受到她在新校過得非常快樂”,林夏說。
據統計,上海擁有著全國最多的國際化學校。
在訪談中,我們遇到不少傢長形容上海是全國國際教育高地,上海傢長不僅選擇多,教育觀念也跑在最前沿。
但事實上,硬幣都有AB面。
來源:《2023年中國國際化學校調研白皮書》)
數據截至2022年12月
在上海170+所國際化學校中,受傢長追捧的第一二梯隊隻占少數,還有更多中尾部學校,由於建校時間不久,還需等待市場驗證,這導致頭部名校虹吸效應益發明顯,越來越多傢長沖著頭部學校去。
拿滬上第一梯隊A-level校舉例,某次秋招第一場報名近1000人,但學位名額隻有50個,5%的錄取率,申請難度堪比藤校牛劍申請。
另外一所IB名校,要求幼升小至少要會600個英語單詞拼寫,能寫五六句看圖說話小作文,還要看懂英文奧數題。
琪琪是上海小囡,琪琪原本在傢門口的一所普通雙語學校就讀,整個小學過得無憂無慮。
學校最大的亮點是校園漂亮、硬件設備也過硬。張愛玲說,生活是一襲華麗的長袍,琪琪就讀的學校正是如此。
小學可以快快樂樂、無拘無束,但到瞭初中、高中,不得不考慮升學這一現實問題,促使琪琪媽轉校的最重要原因是,學校美本升學率比較一般。
到瞭小升初時,琪琪轉學到如今的知名AP校,這所學校的美本申請榜單相當亮眼,與此同時,它在滬上是出瞭名的雞血,被傢長比喻為“披著體制外外衣的體制內學校”。
當然瞭,這所學校並不是那麼容易考進,琪琪也是費瞭“九牛二虎之力”才拿到入場劵。來到新校後,琪琪的學業壓力一下子就上來,從此與快樂教育告別。
來源:pexels
有著類似經歷的還有Cindy。
Cindy原本在海外國傢讀小學,兩年前跟隨傢人回國,來到滬上第一梯隊名校Y校就讀,錄取比例6:1。
Cindy講一口流利的英文,在加拿大時,她的英語成績都是A,但來到Y校,第一次考試,英語成績單上竟然是C。Cindy媽一臉不可思議,趕緊向其它傢長取經,這才知道班上很多同學都在課外上培訓班。
在Y校,四年級是分割線。四年級以前,孩子們無憂無慮,但四年級以後,學習畫風突變,孩子們加入“內卷”大軍,一邊要兼顧學業,一邊還要忙碌各種課外活動與興趣班。
學校開設瞭很多社團活動,學生們放學後的時間被排得滿滿當當。琪琪也不例外,周一是拉丁語、周二是編程、周三是法語、周四是網球、周五是小提琴,周末是休息時間。琪琪還不算“卷”的,琪琪媽知道學校有孩子一周7天每天都在練冰球。
目前,琪琪媽對學校較為滿意,“考驗孩子的時間規劃能力,她看到班上同學每天都在學各種東西時,她的鬥志在某種程度上也被激發瞭”,琪琪媽告訴我們。
但到瞭高年級階段,琪琪媽聽說學校陸續有同學轉走,分流去瞭海外高中或者氛圍更為寬松的國際化學校。
結語:
以上傢長的故事隻代表瞭部分傢長的感受,並無法涵蓋全貌。
所謂“吾之砒霜,彼之甘露”,經過訪談,我們發現哪怕是同一所國際化學校的“親歷者”,不同的傢長和孩子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與體驗。
國際化學校的選校就像一個尋找最合腳的“水晶鞋”的過程。
比如,“有的孩子做題能力非常強,抗壓能力也大,他就比較適合那些競爭比較激烈的學術型學校;有的孩子成績一般,但有藝術愛好與特長,他就適合那些有藝術底蘊的學校,最主要的是看學校的教育理念是否和自己匹配,以及哪所學校能讓自己的小孩發揮最大潛能”,受訪者告訴我們。
國際化學校沒有最好,隻有最適合。
- 香港山东侨界联合会金晖会长在济南黄河双语实验学校详解香港留学机遇
- 2025年秋季留学计划暑期安排,提升竞争力冲名校!
- 高才通 计划如何續簽,看這一篇就夠了
- 港中大商学院提前批来袭!机会不等人,快来get你的50%奖学金!
- 香港国际教育新纪元:全球学霸的梦幻殿堂!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