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造 開拓新路

科技賦能,驅動進步。發展局積極在工務工程應用建築機械人,轄下土木工程拓展署便在T2主幹路及茶果嶺隧道工程項目,利用地空協同隧道自動檢測系統執行隧道內部結構缺損檢測工作,大幅提高效率,檢測成本更銳減。

 

即測缺損 節省成本

 

檢測系統定位功能優良,配備超高清相機自動拍攝隧道內部結構的彩色及熱成圖像,由無人機拍攝隧道上半部分圖像,無人車則負責下半部分,以實現360度全方位覆蓋,並即時將圖像傳送到無人車的人工智能模組進行缺損檢測。

 

顧問公司駐地盤高級工程師宋理元表示,相比傳統目測檢查,這套系統的優點明顯:「系統可即時、精準檢測出毫米級的缺損,並自動生成電子報告。整個流程比傳統檢測方法快23倍,更節省50%檢測成本。」

 

此系統由土木工程拓展署、顧問公司和生產力促進局共同研發,獲得三項研發專利,並於本地及國際創科比賽屢獲殊榮,包括2025愛迪生獎金獎。

 

自動鑽孔 簡化工序

 

除了檢測系統,部門在T2主幹路及茶果嶺隧道工程項目引入自動鑽孔機械人協助施工,成功減省人力成本和時間。

 

土木工程拓展署工程師馬浩斌表示,過往在隧道內準備建造通風管道樑托前,工人一般需要在高空工作台上,重複進行鑿開混凝土表面、定位、鑽孔和安裝繫穩螺絲等工序,引入自動鑽孔機械人可將工序自動化。

 

他解釋:「機械人利用激光掃描技術定位,在隧道內的牆身、天花鑽孔和安裝繫穩螺絲時,能同時吸走施工時產生的粉塵。相比傳統施工方式,需要利用人手吊運和安裝,採用機電裝備合成法和自動鑽孔機械人技術,現場工地人手需求減少60%,施工時間減少40%。」

 

集中資源 推廣應用

 

建築業持續創新變革,發展局將集中資源推廣高效建築機械人,即具高成本效益、可擴展性和現場施工必要性的建築機械人。

 

該局總助理秘書長潘曉東表示,會先在工務工程中試用不同工序的建築機械人,再視乎成效,指定建築機械人在合適工務工程廣泛使用,而政府也會為私人建造業界提供資助,逐漸建立有利建築機械人發展的行業環境。

 

當局會在短期內推出政策,指定工務工程,採用合適的高效建築機械人,全面提升工程的品質、安全和生產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We and our partners use technologies, such as first and third party cookies, to personalise advertising and content based on your browsing habits, and to measure and analyse use so that we can improve our website and services. Learn more about this in our Cookie Policy and about the related use of your personal data in our Privacy Policy. You can allow all or manage them individually.